CBAM 對台灣供應鏈的衝擊與應對策略:在「碳費上路+歐盟邊境碳調整」雙重壓力下,打造可核可驗的競爭力
2025 年,台灣企業同時面臨內外兩道「碳價與查核」門: 對外:歐盟 CBAM(碳邊境調整機制)自 2023/10 起進入試行申報、2026/1 起正式課徵,要求對輸歐產品逐步購買並繳回 CBAM 憑證,金額連動 EU ETS 價格。這不是「填表」問題,而是產品層級可追溯碳排數據與第三方查驗的能力門檻。   對內:台灣環境部已公告碳費費率自 2025/1/1 生效,一般每噸 CO₂e 為 NT$300,符合條件者可降至 50/100 元;並以「擴大盤查」把年排放 1–2.5 萬噸的多部門事業納入盤查登錄,115 年(2026)4/30 前需完成 114 年度(2025)排放盤查登錄。 這代表:沒有「可核可驗」的溫室氣體盤查(碳盤查)能力,就沒有議價權。本文從實務與法規雙軸拆解 CBAM,並結合台灣碳費/盤查新制,提供一年內可落地的應對藍圖。 如同賴俊谷總監在多場企業永續(企業永續)內訓中提醒:「企業永續不是 PR,是真金白銀的交易規則。誰先把碳數據做『可核可驗』,誰就先拿到採購與融資的通行證。」
賴俊谷
8/17/20251 min read
內容大綱
引言與核心觀點
背景與趨勢:CBAM 與台灣碳費/盤查新制
法規重點速讀:CBAM 三層級—制度、過渡期、正式期
影響地圖:哪些台灣供應鏈最先被「點名」?
深度解析
5.1 產品層級碳排(embedded emissions)計算要求
5.2 「資料證據鏈」與第三方查驗
5.3 採購、報價與合約條款如何調整
5.4 與台灣碳費、自主減量的「雙軸協同」
案例:台泥(TCC)國際布局與低碳競爭位移
企業一年行動藍圖(90/180/365 天)
常見風險與避坑清單
FAQ(給董事會/工廠/採購)
結語與展望
1|引言與核心觀點
核心觀點: CBAM 正式期將碳價「內嵌」到跨境貿易,與台灣碳費形成內外雙價系統。勝負不在於「會不會填報」,而在於能否快速建立「產品層級、可追溯、可驗證」的碳資料證據鏈,以支撐報價、議價、採購、合約與融資決策。對台灣供應鏈,這既是壓力,也是把「溫室氣體盤查(碳盤查)變現」的最大機會。
2|背景與趨勢:CBAM 與台灣碳費/盤查新制
2.1 歐盟 CBAM 的兩階段時間軸
過渡期(2023/10–2025/12):只需季報嵌入碳排與間接電力排放,可用預設值補缺資料;歐委會持續更新預設值與操作工具。
正式期(自 2026/1 起):改為年度義務,進口商需申請「授權 CBAM 申報義務人」資格,購買/繳回 CBAM 憑證;第三方驗證成為常態。
同時,歐盟正推動簡化:豁免門檻由單批價值 150 歐元改為年累積淨重 50 噸的提案(氫氣與電力除外),以減輕合規成本;是否採納仍須立法程序。
2.2 台灣碳費與盤查擴大
碳費費率(2025/1/1 生效):一般 NT$300/tCO₂e;符合「減量目標」或「技術標竿」者,分別可適用 NT$50、NT$100 優惠。2026 年依 2025 年排放量繳納。
盤查擴大與指引(2025):將服務業、運輸、醫療、大專校院及中小型製造等1–2.5 萬噸級事業納入,2026/4/30前完成 2025 年度盤查登錄;採「三不一沒有」(不麻煩、不用委外、不須查驗、沒有收碳費—針對新納管對象)原則並提供試算工具與說明會。
賴俊谷提醒:把「碳費優待+CBAM 進口合規」視為同一套資料資產的兩種用武之地:內部降低碳費、外部提升輸歐議價力。
3|法規重點速讀:CBAM 三層級—制度、過渡期、正式期
母法:Regulation (EU) 2023/956(CBAM 規章)。確立目的、範圍與機制精神:讓進口產品碳價與歐盟境內一致,避免碳洩漏。
過渡期實施細則:Implementing Regulation (EU) 2023/1773。明訂季報內容、預設值使用條件、註冊與查核方式,以及過渡期資料平台(Transitional Registry)。
正式期運作:進口商需在 CBAM Registry 中取得授權申報義務人資格(EU 2025/3/31 開放申請模組),並依 EU ETS 平均拍賣價購買憑證,按年繳回;逾繳有每噸 100 歐元等級的處罰(以各國落地法規為準)。
要點:2026 起的「年度義務+驗證」把「可驗證的產品碳強度」變成價格的一部分,也會進入歐盟買方的合約與採購 KPI。
4|影響地圖:哪些台灣供應鏈最先被「點名」?
現行 CBAM 納管商品:鐵、鋼、鋁、水泥、肥料、電力與氫等;未來擴展方向(玻璃、陶瓷、紙漿、化學品等)仍在評估。
對台灣而言,除了水泥與鋼鋁本業,「金屬加工—零組件—機電—建材」整串供應鏈輸歐比重高者(如扣件、鋁擠型與加工件)都屬被動承擔碳成本的高風險族群——即使你的 HS Code 暫不在清單內,買方也會「上游延伸」要求產品碳強度與減排路徑,以應對其最終商品進歐盟時的碳價與查核壓力。歐盟 2025 年傳出簡化 CBAM 以降低合規負擔的政策訊號,但對涵蓋進口的實質比例影響有限,且「95% 進口量仍在涵蓋」的表述,對台灣供應商並非豁免。賴俊谷提醒:不是等你被列名才行動。你客戶的客戶若在歐盟,你的數據今天就決定明年的訂單穩定度。
5|深度解析
5.1 產品層級碳排(Embedded Emissions)計算要求
過渡期(至 2025/12):
可採工廠實測/估算法或在特定條件下使用預設值,彌補資料不足。關鍵是建立「來源可溯、算法一致、邏輯可解釋」的底稿。
正式期(自 2026/1):
需按產品範圍計算直接排放(範疇一)+電力間接排放(範疇二),以年報方式繳回憑證;第三方驗證與安控紀錄成為標準動作。
實務做法(工廠端):
界定系統邊界與功能單位:如每噸鋼捲、每噸鋁錠、每噸熟料/水泥。
活動數據分帳化:燃料(高爐煤、焦炭、天然氣)、電力(台電月結+綠電/憑證)、製程(石灰石分解)、副產品(高爐煤氣)。
排放因子治理:以國家清冊/供電排放係數/供應商 EPD 為主,專案測量為輔。
資料證據鏈:原始憑證(發票、抄錶、DCS 匯出、檢量線)、計算底稿、版本控管。
抽樣與內控:關鍵設備與表計校驗週期、缺數補值規則、異常工況處理。
第三方驗證前自查:邏輯交叉比對(能量平衡、物料平衡、產能利用率 vs. 排放強度)。
賴俊谷提醒:把產品碳強度(tCO₂e/噸)納入生管與成本會計 KPI,每月滾動(像 OEE 一樣),你才能看見改善曲線,而不是年終「一次性結算」。
5.2 「資料證據鏈」與第三方查驗
過渡期已有CBAM 過渡登錄平台、報表檢核與更正機制;正式期則須授權申報義務人身分、年度報告與驗證。
驗證機制對齊 EU ETS 相關驗證規範,重點在可追溯性、完整性與一致性。
三層證據鏈:
原始層:抄錶/發票/批次台帳/化驗;
演算層:排放因子表、演算模型、版本記錄;
輸出層:產品強度報表、供客戶查核的「來源—演算—輸出」鏈結。
5.3 採購、報價與合約條款如何調整
報價式樣書增加「產品碳強度」欄位與查核權條款(如:可抽查數據底稿與第三方驗證報告副本)。
採購合約增列碳風險轉嫁條款(EU ETS 價格波動的分攤機制、交貨時點的 CBAM 憑證義務分配)。
價格調整條款(PEF)加入碳因子:如 EU ETS 週均價 > 80 歐/噸時,對應 X% 調整。
付款/交付條件加註**「碳資料交付」為里程碑**(如無資料/驗證不合格,保留停單/價差權)。
5.4 與台灣碳費、自主減量的「雙軸協同」
碳費優待策略:依環境部規範,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可享 NT$50 或 NT$100 優惠;每年 4/30 提交前一年度進度。把你為 CBAM 建的資料/改造,一份證據同時用於碳費降費。
納管門檻與擴大盤查:即便未到碳費課徵門檻,新納管類別(服務、運輸、醫療、校院等)也要先把盤查底層資料做好;環境部已提供行業指引與試算工具。
賴俊谷提醒:一套底稿、兩端合規(內:碳費;外:CBAM),同時還能拿去做SBTi 目標與供應鏈減排(SCOPE 3)的佐證,三箭齊發。
6|案例:台泥(TCC)國際布局與低碳競爭位移
台泥近年加碼歐洲/土耳其低碳水泥資產(擴股 OYAK、Cimpor),強化在 CBAM 情境下的低碳供給與市場通道。公開資訊顯示,擴大持股、低碳市場聯盟與歐洲利基是其重要策略敘事之一,亦被國際智庫視為 BCA/CBAM 實施下的前瞻布局。
啟示:
面向市場端:卡位低碳產品供應能力,讓碳價變成你的優勢,不是成本。
面向內部:把低碳燃料替代、餘熱發電、熟料比下降等技術投資與產品碳強度指標掛鉤。
面向交易:透過在地化與合資/併購,縮短碳價暴露與供應鏈查核的距離。
7|企業一年行動藍圖(90/180/365 天)
0–90 天:盤點與定錨
產品/市場盤點:列出輸歐產品與間接輸歐(客戶在歐洲銷售)的品項。
資料成熟度評估:照「原始—演算—輸出」三層,打勾缺口。
邊界與強度定義:決定功能單位(t/件/㎡)、版本治理與每月滾動機制。
內部治理:成立「CBAM PMO」(永續+工務+製程+採購+法遵+財會),明確責任矩陣(RACI)。
數據治理:建立「碳數據主檔」與「合規底稿索引」。
90–180 天:數據與流程落地
系統化盤查:將月結用電、燃料、產能與產出對齊,導入API/匯入與權限版控。
供應商連結:下發碳資料需求書(CDRF)與查核權條款,部署分層抽查。
試算 CBAM 影響:以 EU ETS 假設價進行情境分析與報價策略。
碳費優待計畫:鎖定 1–2 項可衡量的年度減量專案(燃料替代、製程改善、綠電/憑證),送件以卡位 NT$50/100 費率。
180–365 天:驗證與商業化
第三方查驗演練:先做「預審/模擬查驗」修補缺口。
報價新制:導入碳價條款、碳資料里程碑與價格調整公式。
客戶共創:與歐洲關鍵客戶共同定義低碳料件道路圖與採購配額。
金融連動:把可核可驗的減量與供應鏈透明度,打包成**永續績效連結貸款(SLL)**或供應鏈融資議價資產。
8|常見風險與避坑清單
只重視「能不能報」而忽略「底稿可驗」:過渡期靠預設值,正式期就會被卡關。
把月結電力與自備發電混用:系統邊界不清,導致間接排放失真。
沒做能量/物料平衡:數字合不攏,查驗必問。
合約沒有碳價條件:EU ETS 波動轉嫁風險全吃。
只算工廠,不算產品:交貨到客戶端仍需品項/批次強度。
未建立版本治理:一個表單多人改、口徑不一,驗證很快出錯。
忽視台灣碳費「優待」時間軸:錯過送件窗口,多繳一整年。
9|FAQ
Q1:CBAM 正式期什麼時候開始?我們該做什麼?
A:2026/1 起,輸歐進口商須有授權申報義務人資格並繳回憑證。台灣供應商要做的是:把產品碳強度做成可驗證的月/季底稿,先支援客戶過渡期報告,再銜接正式期驗證與合約條款。
Q2:我們輸歐占比小,會不會豁免?
A:歐盟確有簡化/豁免門檻的政策討論,但大宗進口與高排放品仍涵蓋。請把「客戶要求的產品碳強度」當先手。
Q3:台灣碳費要繳多少?有沒有降費方法?
A:一般 NT$300/tCO₂e,若提出並達成自主減量計畫目標,可適用 NT$50/100。2026 年依 2025 年排放量繳納。
Q4:我們是新納管服務業,會不會馬上課碳費?
A:擴大盤查目前強調先做登錄與盤查,並提供行業指引與試算工具,目的在建立基線,不是立即收費。
Q5:SBTi 與 CBAM、碳費有關嗎?
A:SBTi 是自主減量目標對齊 1.5°C 的國際框架。其數據治理與產品/供應鏈減排方法,能強化 CBAM/碳費的資料基礎與融資敘事。2025 年 SBTi 指標顯示全球採用快速增長,亞洲公司加速,建議納入資本規劃。
10|結語與展望
結論:
CBAM 正式期(2026)+台灣碳費(2025)讓「碳」正式進入報價與結算。
成功企業的共同特徵:產品層級碳數據透明、多廠多料件的一致算法、第三方可驗、合約把碳價條件寫清楚,並以自主減量計畫換取內部降費。
賴俊谷總監的最後叮嚀:「把溫室氣體盤查當作財務語言。當你的碳數據可以被審、可被融資機構信任、可變成採購合約條件,ESG 就不再是成本,而是企業永續的護城河。」
展望:
歐盟或將調整 CBAM 規則以簡政放權,但不會改變以碳價守護產業公平競爭的本質。供應鏈對碳數據的內嵌需求只會擴到更多材料與零組件。台灣企業若能把「碳盤查→降費→議價→融資」串成閉環,將在下一個製造業循環中由代工者升級為數據與低碳能力的定價者。
參考資料
CBAM 制度與時程:歐盟委員會 CBAM 官網與法規、過渡期指引與預設值公告、授權申報義務人模組說明。
台灣碳費/盤查:環境部與氣候變遷署公告、費率與三子法、擴大盤查新聞與工具。
國際與市場觀察:FT 關於 CBAM 簡政方向報導;SBTi 2025 趨勢。
案例:台泥投資土耳其/葡萄牙低碳資產與策略敘事。